《建筑防火規范》對外是住建部與公安部就節能與防火的監管之爭,對內則是有機材料與無機材料的“江湖地位”之爭。
從2011年的征求意見稿,到2012年的送審稿,到最終報批稿之后的5次修改,多方關注、爭論的結果就是——史上最嚴規范的推出。
中國房地產報記者查閱了《建筑防火規范》報批稿后分析發現,針對“建筑保溫和外墻裝飾”的相關規定雖然PDF版只有2頁,但涵蓋了各類建筑,每個條款表述嚴謹,條款之外甚至還有附加條款。作為外行人來看多少會摸不著頭腦。
《建筑防火規范》對外墻內保溫、夾心墻保溫、外墻外保溫三種建筑保溫方式都做了表述。其中針對國內廣泛應用的外墻外保溫系統更是著墨最多,主要分為住宅建筑、其他建筑。
對于住宅建筑,建筑高度大于100米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建筑高度大于27米,但不大于100米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1級;建筑高度不大于27米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
除了住宅建筑和設置人員密集場所的建筑外,其他建筑的建筑高度大于50米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應為A級;建筑高度大于24米,但不大于50米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建筑高度不大于24米時,保溫材料的燃燒性能不應低于B2級。
上述這些條款是這幾次修訂的最終結果,楊西偉最強調的還是《建筑防火規范》針對建筑采用B1級、B2級材料的附加規定,“這兩個規定都比較嚴格”。企業要思考防護層厚度首層不小于15毫米時應該怎么做?每層增加的水平防火隔離帶與保溫體系如何協調匹配?施工時局部怎么處理?“大家要給予重視”。
對于防火隔離帶的要求其實早已明晰。從早期的“46號文”發布,以及經過2012年、2013年的發展,到現在《建筑防火規范》的定稿,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相關專家就一直在編制相關的標準。
不過,對于防火隔離帶,業內的執行效果并不理想。
楊西偉所在的促進中心曾對竣工一兩年的外保溫防火隔離帶工程做過調研,“令人不夠放心”,防火隔離帶與保溫隔熱主體之間容易出現裂縫,“大家要重視隔離帶的設置與施工”。
據中國房地產報記者了解,最近網上熱議的“繃帶樓”,其實就是保溫層出現裂縫、局部脫落,被補上白色、黑色、深灰色的防水涂料或防水膠的結果。
魯ICP備15025170號 ALL Rights Reserved 山東雅達節能 |